打开去钓鱼吧APP,垂钓更轻松 免费下载

长竿短线钓鱼状态分析的三点

长竿短线 11年前

钓鱼调漂是调灵好还是调钝好,相信很多人都认为调灵比调钝好。谁让“灵”和“钝”天生就有褒义词和贬义词的味道呢?但是随着齐竿线(本人用齐竿线双钩钓法代替台钓、悬坠钓和竞技钓等词汇,简称“齐竿线”,下同)调漂理论研究的深入,“依鱼情调钓”(作者台湾运哥)将能反映出真实的鱼口作为鱼漂调钓的目的,破解了单纯的“调灵好还是调钝好”的误区,说出了有经验的钓鱼高手的心声,使齐竿线钓鱼的理论又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仍有许多人还在钓鱼实践中追求调漂的极“灵”状态,还在误导别人。尤其在较少人研究的长竿短线钓法方面。本人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谈谈长竿短线单钩钓法(简称长竿短线)钓鲫鱼时的调漂要诀。

长竿短线在过去的时候是沉坠钓法,有钩坠一体的朝天钩和坠子在钩上面大约5公分这两种基本形式。其中反映最灵敏的是朝天钩,如果水底有污泥和青苔或目标为钓大鱼时通常使用钩和坠子分离的形式,效果很明显。但是钓鱼钓的是体动漂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过去钓鱼都是用5——7米的长竿在河流水坑等自然水域,和现在钓鱼的环境差别很大。

随着现代齐竿线双钩(台钓)钓法的引进,新的调钓方法也对过去的长竿短线钓法进行了冲击,许多人对长竿短线钓法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尝试。时至今日,现在的长竿短线和过去的长竿短线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除了鱼竿比过去长的多以外,最成功的改进是使用大肚细尾立漂和上重下轻的双坠,使现在的长竿短线单钩钓法不但可以适应条件复杂的自然环境,在池塘钓鱼长竿短线也逐渐显露出超过齐竿线的态势。前几年西安附近冬季论竿收费的鱼塘是长竿短线的一统天下,夏天是齐竿线占据大半江山。去年夏天已是长竿短线多于齐竿线了,而冬天依旧是长竿短线的一统天下。原因是鱼的密度越小,长竿短线优势越大。而一天30元钱的鱼塘能有多少鱼让人钓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长竿短线以钓体动漂见长,钓口动漂是短齐竿线(4、5米以内)的长项,现代的长竿短线钓法,竿长十米不算长,普遍竿长已达到12——13米,最长已达到15米了。这样的竿长如果追求钓口动漂,一是提竿跟不上鱼漂的下顿动作;二是空竿率太高,因为我们不容易判断小鱼拉黑漂和鲫鱼吃钩产生的下顿之间的区别;三是我们本来就没有必要那么仔细的观漂,因为鲫鱼送漂即慢又稳,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准备提竿。

本文选择采用上重下轻双坠单钩结构,15厘米长1、5毫米直径的细尾大肚立漂,下坠距钩2厘米这种现代的长竿短线钓法对各种状态加以说明。调漂时,不带子线(没有下坠和单钩)大肚调平水(整个漂尾露出水面)。

一、长竿短线的标准状态

加子线后,空钩增减小坠的重量调到漂尾平水或慢入水钓1目或多目。此时下坠轻触底,单钩平躺在水底,是长竿短线钓鲫鱼时的标准状态。优点是:1,鲫鱼吃钩95%以上是送漂,非常平稳,鱼越大送得越高。而小麻鱼吃钩,则黑漂较多,且速度极快。2,钓者可以根据漂象决定是否提竿,有可能将空提竿降到接近零的几率。从而不浪费体力,不惊鱼。3,还是因为漂象清晰,为在最佳时机提竿提供了可能,使跑鱼率最低。脱钩率可以降至5%以内。

这也就是为什么钓鱼老手使用长竿短线获鱼多而又不感到劳累的主要原因。

二、长竿短线的极灵状态

加子线后,调几钓几(如调3钓3或钓2钓1)。此时下坠悬空,钩背弯轻触底时是长竿短线理论上的极灵状态。这时钩有任何移动漂尖都能反映出来,但是这种状态的实用价值很小。

因为这种状态只适合水底浆层过厚和没有小麻鱼的池塘,而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很难遇到。

这种极灵状态的最大缺陷是鲫鱼食饵的漂象变乱了,一是鲫鱼食饵的送漂漂象减少,大约减少20%左右;二是漂象不够沉稳;三是有时鲫鱼吃钩会和小鱼一样,难于区分。

这使漂象难于判断,跑鱼率提高,空钩率增加,劳动强度加大。也使钓鱼的人处于“不爽”的状态。

三、长竿短线的极钝状态

当下坠过重时,下坠不但落底,而且大大超出平衡浮漂所需的重量,根据实际情况,调到鱼小很难拉动坠子,只有较大的鱼才能拉动坠子从而带动浮漂产生沉稳的漂象时(黑漂、走漂和送漂),这是小麻鱼特多而鲫鱼极少时的正确选择。在野外钓鲫鱼或其它正经鱼时千万要记住这种极钝钓法,它经常是你的惟一正确选择。

以上三种状态基本囊括了长竿短线单钩钓鲫鱼时的基本调钓要点。实战时,首先调到标准状态,如果鲫鱼和小麻鱼食饵的漂象区分明显,说明确实调到了下坠轻触底的标准状态。如果连续出现鲫鱼吃钩先下顿再送漂的现象,说明下坠已离底,应及时调整。如果出现有鱼星而鱼不食饵的现象,说明水底浆层过厚或坠子过沉,也应调整,可调到极灵状态甚至钓离底。如果小麻鱼闹得太厉害,就将下坠加重,调到极钝状态,再配合饵料的调整,以达到避小钓大的目的。

总之,长竿短线单钩钓鲫鱼的标准状态是我们调钓的最佳状态,适应范围最广,跑鱼率最低,使钓者的心情最畅快并且耗费体力最少。过灵和过钝只是应对特殊情况的特殊做法,千万不要搞混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我们】
| 评论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