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去钓鱼吧APP,垂钓更轻松 免费下载

冬季野钓想要不白跑,这几种情况,都不建议出钓

野钓技巧 4年前

冬季野钓,对天气的要求比较多,因为冬季的水温实在是太低了,而这种低温,又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经常晴三天,阴两天,时不时再来个降雪、降雨,寒潮、等极端气象,如此反复若干次;对钓鱼人来说,气象多极端,倒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不是出现《后天》那种超低温,钓鱼人都能受得了,但问题的关键是,鱼能不能受得了,这才是最关键的,因为鱼受不了,就说明没有鱼口,没有鱼口,那就说明这次出钓,就是白费功夫了。

鱼很少有被冻死的,多数都是被因水质不好,被污染致死的,要么就是被热死的,那么所谓的鱼受不了这个说法,是怎么个意思呢?鱼是变温动物,直接点说,就是鱼没有调节体温的器官,可能有些钓友不太理解,调节体温有什么意义,但凡生物,都需要将自身的体内温度和环境温度匹配 ,这个匹配的过程,就是体温调节的过程,如人的汗腺、狗的舌头、猫的脚掌这些器官就是体温调节器官,为什么生物要做体温调节呢?因为生物都有皮肤,在皮肤、皮毛、外壳的包裹下,只要生物的肌体是活体状态,就会散热,当温度升高的一定幅度,如果体内的温度不能下降,体内的血液会沸腾,最终导致脏器衰竭,这种现象,大到鲸鱼,小到蚊蚁,都是如此。

鱼是没有这种体温调节器官的,那么鱼怎么调节体温呢?就是通过新陈代谢来调节体温,说白了,就是吃喝拉撒动,不停的吃,以此来增加体内的脂肪,来做到保持温度不下降,然后排泄粪便、运动等行为,来消耗脂肪,脂肪少了,保温效果就差了;那么一旦遇到温度极低的时候,对鱼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能不动就不动,这样脂肪的消耗降到最低,能最大化的保持低温不流失,而水温较高时,鱼群则会躲入水温较冷的深水区,然后也是尽可能维持一个低幅度的活动量,来适应周遭温度,这就是为什么气温高或低时,鱼口总是不好,这是一个生理现象。

那么就算是冬天,一天的气温,也不是恒定的,昼夜温差也很明显,那么对鱼来说,这就牵扯到另一个概念,就是区间温度适应性的问题,往往一到寒流、暖流等促使气温骤降、骤升的气象时,也就是气温变化短时期内升降幅度超过10~15度的时候,往往也是鱼口很糟糕的时候,这是因为,鱼为了适应区间温度变化,一旦温差升降幅超过10~15度左右,鱼就会重新调节自身新陈代谢的速度,当然,主要是调整消耗速度,来适应这种温度变化,具体适应的周期,是24~48小时左右,如果在适应期间,温度升降差继续变化,那么适应周期会继续延长,一直到能适应为止;厘清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在冬季野钓时,这几种情况,都不建议出钓。

不钓寒流中、寒流后

寒流到来之前,是垂钓的好时机,这是经过无数钓友验证的,这是因为,每当寒流来临之前,鱼能通过水底温度的微妙变化,会提前预知,为了补充降温过程中,体内消耗的脂肪,但凡有进食能力的冬鱼,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进食,这个时候的鱼口,是最好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冬鱼,进食欲望最强烈,只要饵料中富含动物蛋白,别管是虫腥还是内脏腥,只要不是藻腥、豆腥,都能吸引冬鱼开口进食,在这里要提一个常识;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在分子结构上比较相似,但是,植物蛋白缺乏免疫球蛋白、赖氨酸等成分,同时,因为动物蛋白的分子式比较接近动物的蛋白分子式,所以在吸收时,动物蛋白相对于植物蛋白而言,更容易吸收,而且相对而言,动物蛋白比植物蛋白营养更好,所以使用腥味料时,动物蛋白的腥味料,比植物蛋白的腥味料,更容易发窝。

那么,在选择出钓的日期时,就要选择寒流前,避开寒流来临时,以及寒流结束后,结合上文的分析,就知道,寒流来临的时候,属于水温急剧下降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鱼一方面需要避寒取暖,另一方面,正在调解新陈代谢,来适应水温的急剧变化,而寒流过后,水温会又会有一个回升的过程,而鱼群则需要继续适应这种温度变化,一直要到寒流过后2~3天以后,气温、水温开始稳定之后,鱼的体温调节才算是稳定,那么这个时候出钓,往往渔获都会不错,因为这个时期,鱼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脂肪,就算已经停口的草鱼、鲤鱼,甚至都会有机会被钓上。

钓深有讲究,钓点最深不应超过4米

冬钓时,有一句老话,叫做冬钓深,其实意思就是,冬季水温低,那么水越深,气温越冷,那么水底的温度就相对越高,当然,这个观点所在的年代,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在提出这个观点的时代,台钓尚不流行,主要还是以传统钓法为主,在那个时期,钓深3米已经是很深了,所以有这个说法并不奇怪,但是现在台钓、矶钓都广泛应用在冬钓中,钓深远不止3~4米,甚至十几米的深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真的钓深放这么深,除了广西、云贵等省份特殊地形,正常情况下,钓深超过4米以上,几乎就没什么鱼口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水深在3.5~4米左右,不管气温多低(只要不是零下50~60度),水温始终都会恒定在3~5度左右,这是个物理现象,不多做解释,那么就算水深是5~6米,水温也还是这个区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超过这个区间,就没什么鱼了呢?是因为超过4米以上的水深,水中的溶氧就会下降到极低的一个数值,而水深3.5~4米,以及4米以下,溶解氧的数值,会断崖式下降,近乎于无了,所以正常情况下,钓深3.5~4米,对鱼来说,就是一个分界线,如果只有单独的一条鱼,那么在4米以下,就算溶解氧稀缺,但是还能存活,如果是鱼群,在4米以下的水深,水底的溶氧,是不够的,那么自然也是不适合下竿的。

钓点有草,不钓明草

冬钓选钓位,首选有草,因为水草就说水底有水草根系,能起到遮风的作用,那么相应的,草丛中的水域,水温都会相对高一些,是有非常大的几率,藏着鱼群的,但是,选草丛的时候,也不是有草就能下竿,而是要选择挨着明草边的暗草区域下竿;而这种选择,也是有讲究的;

因为水域中如果有明草,别管是杆茎类的芦苇、水烛,还是水花生一类的藤类水草,只要露出水面,那么该水域水深大约也就是1~1.2米左右,最深不可能超过1.5米,再深,杆茎类水草就会受水流冲刷断开,而不会露出水面,水花生这类的藤类水草,根本就无法在什么深的水中露出水面,水草都是成丛生长,扣掉水下的根系,扣掉水面上的茎叶,留给鱼群的空间也就是40~60厘米左右,既不适合躲藏,也缺乏足够的空间,就算有鱼群,也多是小鱼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挑选呢?

挑选水面露出少许草茬,大部分暗草的位置作为钓点,如果全是暗草,这不太好让我们判断大致水深是多少,如果水面上稀稀拉拉的露出少许草茬,但是肉眼又隐约可见水下有不少水草,那说明水深至少在2.5米以上,那么这个水深,不管是遮风效果、水温舒适性、溶解氧的比例、食物来源等主观方面因素,都是非常适合鱼群躲避,甚至有较大的可能,躲藏着大鱼的,选择这样的位置作为钓点,渔获是非常有保障的。

封冰的水域,不钓陌生的钓点

在北方,一过11月,水面就陆陆续续开始封冰,到了小雪前后,基本上水面就差不多都封冰了,但是能不能上冰,这就不一定了,但是在挑选钓位的时候,就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钓熟不钓生;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说法呢?这里的熟,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经常去的钓点,因为经常去的钓点,我们比较熟悉,水深、流速、水质等特征,我们都很清楚,就算封冰,也不影响我们下杆选钓点;第二,就是鱼情我们熟悉,哪种鱼比较多,鱼的体型大小,饵料的偏好等等,不需要我们额外试口。

那么到了陌生的钓点,除了没有以上两个优势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劣势,就是安全性没有保障,因为不知道水情,那么到底适不适合开冰洞,安全性够不够,因为不知道水面下的情况,这些都是问题,而冰钓是需要凿孔的,动静很是不小,如果不知鱼情、不知水情,贸贸然凿个孔,没鱼给口,基本上很难判断,到底是钓点选错,还是饵料不对,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空军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总结语

冬钓对钓鱼人来说,渔获的多寡,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不空军,能上鱼,这是我们对冬钓最起码的期望,因为冬钓更多是为了过过瘾,毕竟,寒冬腊月的,冒着严寒在户外野钓,不是热爱钓鱼,鬼才懒得出门受冻,我们只要按照上述四个选择,同时,我们搞明白鱼、气温、水温之间的关系,那么至少不空军,有渔获,这对我们钓鱼人而言,就足够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我们】
| 评论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