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者如何提高投放诱饵的技巧。垂钓者为了提高钓绩,采用选点投放诱饵,把分散的鱼诱集到窝点里来,再集中力量按点垂钓。但如何科学用饵,在垂钓中显得十分重要。诱饵用量只有依据水情、鱼情、季节等多种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科学判断,只有合理用饵才能收到理想的垂钓效果。下面就诱饵如何科学应用这一课题,与钓友们作一交流和探讨。
一、饵料过剩现象
就是说我们打窝时投放的诱饵过多,鱼儿食之有余,结果造成鱼的“饱不思食”现象,这种现象在垂钓活动中是屡见不鲜的。但据观察,此种现象以发生在经验欠缺的新手之中居多。他们以为诱饵抛投越多、越勤,窝子里鱼越多。结果把鱼喂得七荤八素,不思饵食,自然对钩饵也无食欲感。这就是饵料过剩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饵料“空白”现象
我们时常发现在垂钓中,刚开始频频上鱼,但钓不了一会儿,窝子鱼越来越少,以致无鱼咬钩,往往使一些钓者产生一种“厌战”情绪。对此,有些钓友误认为该水域鱼已不多了,其实并非如此。此时窝子里诱饵很可能已被鱼吃光,形成窝子里无饵的“空白”现象,自然无鱼问津。为改变这种情况,使原来窝子起死回生,钓者还应把握时机,适时进行补窝。
三、诱饵用量要恰到好处
诱饵用量多与少的得失问题,曾在钓界有过争议,但不论争论到何等程度,也难以有个定论。因为诱饵用量在垂钓中是个动态反应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水域大小、鱼密度大小、鱼的种类、诱饵质量和不同的季节等多种因素。临场垂钓有时需施重饵,有时常施轻饵,具体情况具体用饵,不好定个标准。
但在通常情况下,大水域鱼相对分散,为起到诱鱼效果,宜采用重饵打窝。重饵,一是目标大,二是持续时间长。鱼密度小的水域也应投放重饵,以扩大招鱼力,提高垂钓效果。而鱼密度大的水域则应轻施和勤施诱饵。小饵团足以把鱼引入窝点。
当上鱼率明显减少时,表明窝内已无诱饵,此时只要及时补投饵团,又可使窝子焕发生机,保持继续上鱼。若超量用饵,把鱼喂饱,必将影响鱼的咬钩效果。作为钓者,一般不吝惜饵料,但用饵如何掌握恰到好处,这是关键。用多了形成“饵料过剩”,用少了又因饵料空白失去机遇。因此,诱饵用量是否恰到好处,是影响钓获的重要因素。
四、把握好补窝时机
在鱼密度较大的塘口中,常常开始垂钓时不停地上鱼,但钓了一会儿就不怎么上鱼了,再仔细观察,窝子鱼星渐少。这个信号告诉我们,窝子里诱饵已无,此时应及时补窝,但只需补投小饵团,以防饵料过剩,鱼不咬钩。
在鱼密度大的水域里垂钓,采用小饵团、勤补窝,既不让鱼吃饱,又不让鱼离窝,这不失为提高钓获率的好方法。但在大水域里则应投放重饵,其理由有二:一是大水域鱼相对分散,重饵目标显著,招鱼力强;二是大水域大鱼多,重饵有利于鱼进窝后逗留时间长,有利垂钓。大水域补窝时间,一是视上鱼情况而定,上过大鱼后应及时补窝;二是对于已等待了一段时间仍不上鱼的窝子,则应改换门庭,重新布窝。
五、养鱼池与野生塘用饵
养鱼池一般采用混养,鲤、草、鲢、鳊、鳙、鲫混养一体,鱼密度大,摄食旺,故在养鱼池垂钓诱饵用量要多,饵团不应小于拳头,方能延长进窝鱼停留的时间。在垂钓中随时注视上鱼率稀密程度,若上鱼明显减少,应适时补窝,以保持良好的上鱼势头。野塘用饵则与其相反。
因为野塘中鱼种比较单一,并以小型鲫鱼为主体,摄食量少,加上野塘本身水质比较清澈,诱饵下去十分显眼。鲫鱼进窝多爱泛起细小、密集的鱼星,极易判别窝中是否有饵。当窝中出现无鱼星或鱼星渐少时,则应适时补窝。野塘中鱼密度也有大小之分。鱼密度大,窝点数量宜少;鱼密度小,则应增设窝点,以便寻鱼星下钩,避免垂钓空手等。
六、诱饵用量随季节而异
随季节、水温、鱼情的不同,鱼的摄食量也不相同。冬季鱼儿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摄食量较少,但诱饵用量则不因其食少而量少。相反,低温季节为增加诱惑力,则应重施粉状细饵,促鱼进窝。到了春天,水温渐渐回升,鱼的摄食量也开始增加但诱饵用量宜适度掌握。
随着夏秋高温季节的来临,鱼的活动摄食趋向鼎盛阶段,此时宜投放粗饵重饵,如果饵量过少,极易出现窝潭内饵料空白现象,而留不住鱼。因此,依据不同水域、季节、鱼种,科学地掌握诱饵用量是衡量钓技水平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