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去钓鱼吧APP,垂钓更轻松 免费下载

初学者必备:超实用的溪钓入门手册

溪流钓技巧 7年前

溪流游钓是一种迷人的钓鱼活动,其钓技之独特,环境之优雅,运动之强度,鱼儿之味美等较之其他垂钓方式都有其独到之处,可说是其乐无穷,别有一番情趣。作者积多年经验撰写的此文,相信会对初学者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钓具

主要是钓竿、鱼蒌、饵筒(盒)三样。

对钓竿的要求是既要轻还要硬,以碳素竿为佳,4.5米左右长。渔线直径0.1毫米,钩为3号万能袖。线不超过竿长1米以方便取鱼。坠要轻,一小块铅皮裹紧线就行,离钩25厘米左右。若钓急流,坠可适当加重。浮子用泡沫塑料替代,只需小指头大,离钩1米左右拴牢。

鱼蒌,背带的长度应使其口面靠在膝部位置,一是钓上鱼后可顺势提入蒌,二是篓子随时可浸在水中,以利鱼儿保持鲜活。

二、钓饵

可供溪钓的饵较多,有农作物肉虫如棉花卷叶虫、石虱子(蜉蝣幼虫)、石棉虫、泥虫、肉蛆等,石虱子效果最佳。这种水生昆虫很普遍,只要是长年不断流的溪沟里都有,喜附着在石块下活动。其捕捉方法是轻轻将石块捧离水面后翻转过来,即可捕捉之。饵筒以青苔(挤去水份)或湿沙子铺底,虫放其上养护。需提醒的是捕捉时应充分注意虫体的完整性(其肢翼易折),因鱼儿特喜吃此虫而眼睛又尖,虫的形象好则诱惑力亦大。

三、所钓鱼种

主要是小型鱼,如桃花边、马口鱼等。我也曾钓到较大的青鲫、红眼睛和鱼憨子。

四、水情与水势

溪钓是清水,浑水不能钓;月白水也可以,但较清水为差。

溪流鱼喜在急流险滩活动,一是饵料丰富,二是易于隐身躲藏。平(死)水无鱼。滩上水势复杂,有急流、缓水;主流、回水;花水、平水;深花水、浅花水之分。一个滩又分滩脑、滩头、滩腰、滩尾等不位置。不同的水势和滩位应采用不同的钓技,灵活运用。

五、季节与天气

除冬季外都可钓。春季最佳,气候好鱼儿多又美;夏季炎热;秋季鱼儿瘦小。

溪钓比较讲究气候,不管晴天阴天最好是无风或微风天,风大不宜钓。阴天比睛天好钓,缘在人影对鱼的影响小;变天或小雨天好钓,缘在鱼儿较活跃。

六、钓技

1、基本技术。

有三种,第一种是以观察浮子的变化为主。如属缓流或深花水时,钓者面向流水,将钓饵撒向上游,手上抬肘略弯,竿尖上扬,让浮子悬在空中而钩饵擦着滩底走,竿随浮子向下移动。只要钩一入水浮子悬空就要定睛观察浮子的变化,停顿(除非挂底)或牵扯,应是鱼儿就会中钩。如属较深较缓的流水时,可让浮子浮在水面流动,再观察浮子动静(鱼讯与前者相似)。

第二种是以提带浮子结合观察水面鱼情和凭手感为主。如属急流或浅花水时,钓者面对流水将饵撒向前方(注意不是上游),待钩饵入水就将竿尖一上一下有节奏地拽动,从而带动浮子在水面一点一点地极似飞虫入水状,并且带动钓饵在流水中飞舞,极易诱鱼抢食。鱼儿抢食必中钩,就会带来强烈的手感。若发现鱼儿误抢食浮子(这时有鱼翻动的水花出现),应速将浮子提离水面并继续闪动竿尖,鱼儿就会转而抢食钩饵。也可面向下游将竿平投,采取一前一后有节奏的拖拉方法,亦可奏效。

第三种是前两种的混合使用:在上游用前种方法,待钩饵流到下游后再换用后种方法。总之,三种方法灵活运用。

2、钓饵。石虱子个体大的用一只,钩尖由腹进背出。或大小搭配使用:头前大的钩尖由虫头进腹出;后小的由腹进背出,将两只饵虫面对面紧贴在一起。

3、刷滩步骤。先从滩上游入水,手脚要轻,免惊跑鱼。滩头前部的平流水往往也是鱼儿吉活动的场所。只是不注意容易惊鱼,可采用第二种技法钓之。一般情况下滩头水流湍急,滩尾鱼儿小,所以重点应放在滩腰。就这样从滩及到滩尾依次往下游移动。选择适宜位置水势下钩。若此滩鱼多则可多次往返重来。鱼少则另寻他处。

4、其他方法要点。

(1)身穿深色衣,背对太阳站,这都是为了减少对鱼的刺激而惊跑鱼。背阳也免阳光刺眼便于观察前方水面动静。

(2)若一个位置上了鱼就不要轻易离开。撒了几竿后无鱼再移位。

(3)钓花不钓平。即花水鱼多平水无鱼。

(4)钓流不钓回。即主流鱼多回水鱼少,往往主流与回水交接处鱼儿较多。

(5)钓缓不钓急。即湍流不如暖流好钓。

(6)晴钓深阴钓浅。晴天人影飞鸟一晃鱼儿受惊则躲入深花水;而阴天或小雨天鱼儿喜在浅滩活动觅食,人影的影响也减弱。

(7)勤换钩。钩易挂底尖易钝,钩钝易跑鱼。

溪钓水势复杂气候多变,需提请注意的是,上述所介绍的是以河滩钓为模式,因溪沟与河流的水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其钓技虽大同小异,但应视其水情而灵活掌握。

七、注意事项

1、山路崎岖滩石溜滑,要结伴而行,安全第一。

2、防晒防雨。在阳光下应减少身体裸露。

3、因脚腿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水温太低不钩免生病。水下有玻璃渣等尖锐物勿赤脚。

4、备好食物饮水。

5、因运动强度极大,除必要物品应做到切实减负。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我们】
| 评论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