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丽的家乡――玉溪市通海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中部,北距省会昆明一百二十千米。四周青山环绕,属于坝子地型,坝子中间有一个面积37.65平方千米的高原淡水湖泊,名曰“杞麓湖”。通海县城座落在湖泊的南岸三千米处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秀山公园的山脚下,朱德委员长曾于1962年攀登过秀山并且留诗一首。我们这里常年四季如春,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鲜花开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所有的玫瑰花????(中国红)均是由我们县里种玫瑰花的花农种植,再由相关部门发至北京。气候也比较舒适,夏天再高温也不超30℃,到了冬天,最低温度很少低于零度,我从小到大在我们这里还没真正的看到过一次大雪。所以我们这里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现代宜居城市。
有了这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造就了我们一大拨的钓鱼爱好者。在我国北方,一到冬季冰天雪地的时候,钓友们就只能冰钓或者大棚钓,甚至封竿等来年天气回暖的时候再出钓。可是我们这里只要气温不太冷的日子总有钓友挥竿尽兴。就拿过年那几天假期来说,我每天出钓总有好渔获,不是500克左右的鲫鱼就是几斤的鲤鱼。这不,大年初五我用6.3米的手竿就钓起了一条五斤半的(回家实称)鲤鱼,大年出六的又有一条吃钩,只可惜的是年初六的那条由于小钩细线,加之技术不到位,遗憾的切线跑鱼了,空留念想。
往年的湖边,到了四、五月份气温逐渐升高的时候,钓友们都喜欢抽时间到湖边野钓,尤其是周末的时候更甚,湖边水泥埂上,别说坐钓位置,就连一个人想站上去的空位都没有。那种热闹景象在今年已经再没见过。因为种种原因:承包湖泊的用大网捕鱼;到湖边散步的乱扔垃圾(经常会钓起塑料袋子或者其它垃圾来);湖边周围几十公里全部都是菜田,菜农为了增产保质,肯定得施化肥和打农药,多余的水就往着湖里淌,造成湖水的水质污染,以前我们这里农田大部份种植水稻的时候,污染相对少许多,就连稻田旁边的水沟里经常都能捉到所谓的“谷棵鱼”,是那种一条重二三两的鲫鱼,还伴有些许的泥鳅和鳝鱼。这几年因为种菜比种水稻更能让农民增加收入,所以大家都只种蔬菜了。再则今年比往年同期的降雨量少了很多,今年到现在,雨季都结束了,水位比去年比起来,还浅着一米多。平时我用六米三的手竿钓鱼,这段时间,钓点处只有一米多深。
最近一个月,由于公司生产任务紧张,只能趁每个星期一两天的夜班下班后休息时,去湖边“解毒”一下,所以要想专门续窝钓鱼对现在的我来说已经只能想象,平时偶尔挤出来三四个小时去钓一下。这不,刚过去的周末两天,每天去了三个小时,不知道是运气还是钓技,只收获了缓解平时压力的开心????,就连湖边环保老伯都跟我开玩笑说我是带着猫去钓鱼,所以一无所获。无所谓啦,带上老婆看看美景,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很是惬意。
这次周末出钓,用的窝料是金龙巨物窝料,一支五米四的矶竿挂两颗窝料玉米投出三十多米远守钓鲤鱼。台钓用一支六米三的手竿,星期六开饵“老三样”(野战蓝鲫、九一八腥版、速攻2号),手竿用酒米窝料。几个小时下来,两支漂的状态就如同钓友口中的“定海神针”。星期天,矶竿挂饵不变。窝料不变,手竿饵换开野战蓝鲫加金龙巨物饵,作钓四个小时,最终结果还是跟前一天一样。只钓到底上的一个塑料盒盖子(忘记拍照)。所以李大毛老师一直在强烈倡导:垃圾带走,钓获放流!我每次出钓,湖边每隔一段路都设有垃圾桶,我都把饵料袋和烟头等等自己的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坚持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湖,人人有责。让以后的环境越来越好,大家在闲暇之余能渔乐娱乐。
因为自己钓龄不长(一年),钓技还有待进步,以前每天晚上做完家务都是看电视剧,现在改成每天晚上都是在平台上看各位钓友的精彩文章和平台的有关钓技文章。看完后又看李大毛老师的《游钓中国》和《听李说渔》,还是学到了好多的钓鱼知识和技巧,就比如说开饵,以前不管开哪款饵料都要加拉丝粉,并且拉丝粉的量经常把握不好,在聚饵成团的时候的手法也不对,从看了这两个栏目后,至少在开饵上得到了改善。以后还会坚持关注各位大师们的文章及栏目,多学习,为了以后的机会而练好基本功,哪天真钓获大物才不至于像以前一样慌乱。再此也感谢平台,让我有机会学到好多的钓鱼技巧!在平台创办四周年的日子,祝愿平台越办越红火!感谢!